台湾特稿:台半导体产业缺人才打江山

时间:2022-10-30 07:21内容来源:联合早报 版阅读:新闻归类:台海局势

台湾特稿:台半导体产业缺人才打江山

台湾特稿

台北报道

全球半导体产业近年一路高歌猛进,连带在该产业链占据了关键战略位置的一众台湾企业,也纷纷扩大产能。不过台湾的人才供给满足不了企业庞大需求,同时曝露出台湾人才育成的问题。台湾半导体人才市场缺口究竟多大?为何存在这样的缺口?台湾政府、业者又该如何突破困境?

“必须说,因为半导体产业的发展,世界看到了台湾……但现在有一个问题是,企业越来越难找到匹配的人。”

在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工作40年、如今担任副局长的陈淑珠,谈到台湾半导体产业这些年来的发展变化,语气有点激动。

陈淑珠向《联合早报》坦言,目前台湾半导体产业的人才供需严重失衡。她苦笑说,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的是,现在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已经不是一味地投入工作,而是讲究工作生活平衡。

“在半导体产业工作是很辛苦的,因为(作业)不可能断,而且上班时间不是像一般朝八晚五,或者朝九晚六,时常要加班……现在的大学生,很多都不愿意做了。”

随5G通讯网络、人工智能及电动车等科技发展,加上冠病疫情使得居家办公和娱乐蔚然成风,全球半导体产业在过去三年里快速增长。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(SEMI)今年4月的发布,2021年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同比增长44%,达1026亿美元(1471亿新元);半导体原材料销售额也增长16%,两者都创出历史新高。

SEMI也在7月发布报告预计,2022年半导体制造设备的全球销售额将同比增长14.7%,达到1175亿美元,并在2023年进一步上升至1208亿美元,即同比增长约2.8%。短期而言,半导体产业处于从疫情期间的强劲发展到需求急剧下降的阶段,但长期市场需求仍将持续扩大。

为了先人一步抢占市场,台湾半导体企业已加快扩产脚步,也大手笔招募员工。全球最大晶片代工生产商台积电6月透露,这两年将在台湾兴建11座12英寸晶圆厂,并在9月初宣布,针对2023年毕业的硕、博士生,正式启动“预办登积计划”,预计招募超过1500人。因应业务成长与技术开发需求,台积电预计2022年将招募超过8000名新进员工。

至于其他同业,包括电脑晶片制造厂龙头联华电子(简称联电),以及近年在电动车、半导体产业迅速布局的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代工企业鸿海,分别预计今年招募2000名及1500名新血。

除了台湾本土企业,外资半导体企业也在台扩大投资,其中世界级大型半导体制造设备厂商荷兰阿斯麦(ASML),今年计划在台湾招募1200人,预计至今年底在台员工总数将有4500人。美国最大记忆体公司美光科技(Micron)6月也宣布,持续加码投资台湾,并预计在未来两三年内增加2000名员工。

台湾求职网站“104人力银行”公开资料显示,9月全站工作机会高达101万7000个,再创历史新高,其中电子资讯、软体和半导体等科技人才缺口最大,高达18万9000人。

不过,在这股扩招浪潮的背后,台湾半导体产业其实面临本土人才培育不足的问题。陈淑珠说:“以台积电为首的大厂现在一直扩厂,很多上下游厂商也是,但台湾不可能有那么多人读电子电机工程。”

台湾半导体产业发展在1960年代起步,1970年代、1980年代在政府扶持下迅速扩张。在那个年代,台湾许多知名高中的毕业生,都会在大学选修电机工程领域相关科系,其中一些人如今已成为台湾半导体行业标志性人物,如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和联发科副董事长暨执行长蔡力行等人。

然而,随着台湾科学、技术、工程与数学(STEM)高等教育毕业人数逐年减少,台湾半导体江山代有才人出的优势,似乎正在消逝中。

据台湾教育部统计,大专校院STEM领域学生人数在2006学年度达到高峰的50万6000人,之后从2010学年度的48万6000人,降至2019学年度的38万3000人,近10年减少逾10万人;而占大专校院全体学生人数的比率,也从2010学年度的36.17%,降至2019学年度的31.58%,减少4.59个百分点。

台湾教育部分析,STEM领域学生人数占比呈下滑趋势,原因是随着餐旅观光、数位动画和文创产品业热潮兴起,相关科系吸走了部分原本可能会选读STEM的学生,加上台湾工业应用与研发设计人力需求高阶技术化、少子化效应,导致部分资管、电子电机工程科系停招或转型。

大学多资源却有限培育人才后劲不足

电子设计自动化(EDA)权威专家、台大电机资讯学院院长张耀文受访时说,半导体产业尤其是中高阶层所需的人才,要具备扎实的数理知识和训练,才有专业能力做高等技术的实作与创新;相关人才池却在不断缩小,这对于半导体企业来说是硬伤。

张耀文说:“一个诸葛亮胜过三个、10个甚至100个臭皮匠。”他强调只有聘用高素质的人才,企业才能保持竞争优势而永续发展。

张耀文也分析说,台湾半导体产业如今陷入人才短缺的窘境,主因是作为人才供给面的台湾教育制度出现了严重问题。

张耀文曾任手机晶片大厂联发科技术顾问。他说,台湾在1990年代为了缓解升学压力,以及提升全民的现代知识水平,于是开始教育改革,措施之一就是广设大学,借此增加大学生数量。

据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的数据,台湾在过去20年增加了69所大学。截至去年,台湾共有126所大学,这还不包括11所学院和12所专科学校。

台湾内政部数据显示,截至去年底,台湾大专以上学历者达983万人,过去10年平均年增率达3.1%。今年,台湾的大学录取率就高达98.94%,创下有史以来最高的录取率,并因此引发“躺着就可上大学”“大学文凭越来越不值钱”的强烈批评。

另一方面,大学数目多了,资源却有限。“台湾高教的经费分配,很多项目是雨露均沾。”张耀文解释说,台湾教育部的某些拨款经费,是依学生人头数分配的,因此给台湾第一学府台湾大学的经费,和其他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院校,基本上是一样的。“在这种情况下,人才怎么培育呢?”

至于半导体人才短缺最基本、主要的原因,终究和台湾社会少子化趋势有关。一般相信,房价走高、收入涨幅追不上通货膨胀率、工作太忙等多重因素,导致台湾人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。

美国中央情报局去年4月发表一份全球总合生育率预测报告,其中台湾的生育率列全世界227个国家和地区倒数第一的位置。

台湾2021年的新生儿仅有15万3820人,是史上首次低于16万,而同年台湾的死亡人数为18万3732人,人口持续负成长。台湾国家发展委员会预测,今年的新生儿数量会进一步下滑,约为13万人。

张耀文因此对台湾半导体产业前景表示悲观:“总体人口少了,STEM领域学生人数也会减少,如果一直这样下去,半导体产业未来要去哪里找人?”

学者:可聘外来人才但须简化留台手续

随着少子化问题越发突出、台湾半导体人才数量持续走下坡,曾在台湾知名半导体企业任职的学者认为,除了积极培养本土人才,招揽外来人才也是其中一个解方。

台积电前人力资源副总经理、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瑞华接受《联合早报》访问时,肯定台湾政府对人才不足问题的重视,包括过去一年来陆续成立针对半导体人才培育的教育单位,“我觉得这是个好事情”。

台湾立法院在2021年5月通过一项重点领域产学合作及人才培育创新条例(简称《创新条例》),让大学与企业合作设立研究学院,培育需要的高阶科学技术人才。随后,台大重点科技研究院、清大半导体研究学院、阳明交大产学创新研究学院、成大智慧半导体及永续制造学院等陆续成立,预计每年将各培育100名高阶研发人才。

不过,李瑞华认为,上述学府不能单一针对技术和专业层面来培养人才,相反要在课程中加入一些软能力的培训,包括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等。

“加强他们各方面能力,不仅是出于解决基本的专业需要,应该也要考虑到10年、20年后,他们也有可能成为管理层,这是很重要的。”

李瑞华曾在台积电工作六年,并担任过多家国际企业高阶经理人。谈及台湾的人才短缺问题,他建议通过外来人才来解决,包括参考美国做法,简化居留证的手续,以吸引愿意赴台工作或留学的人才。在台定居的外籍人士,不时批评台湾申办居留证的繁文缛节。

除了申办居留证过程的繁复,外籍人士在台湾生活也不时面对一些问题与不便。李瑞华是新加坡人,在台湾定居超过20年,对此深有体会。他举例说:“外国人居留证有统一编号,跟台湾人的编号逻辑不一样,台湾人的编号前面只有一个英文字母,但外国人却有两个。导致在台外国人要处理一些文件或网购时,就常处理不了。不过,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,最近已经解决了。”

避免排资论辈观念阻碍征才

台媒报道,台湾官方发出的外国人居留证号结构从2021年1月2日起,已经比照台湾公民身份证格式。尽管如此,李瑞华说,这方面仍有很多衔接问题,为在台工作的外国人提供更便利服务,让他们生活得自在且想长期留在台湾,是台政府需要思考、加强的地方。

李瑞华也观察到,许多台企喜欢聘用台湾人,原因主要是没有文化障碍及沟通方便。

不过从长远角度来看,随着台湾少子化问题加剧,他认为企业势必得引进国际人才来填补空缺,否则未来运作一定会受限,成本也会水涨船高。

他建议台企改善职场文化,尤其避免让排资论辈的观念成为征才障碍。“台湾较重视阶级和年资,对一些从外国人而言,会有一些文化冲击。”

学府不能单一针对技术和专业层面来培养人才,相反要在课程中加入软能力的培训,包括沟通能力和抗压能力等。

——台湾政治大学商学院教授李瑞华

台年轻人更重视工作生活平衡

 9月27日下午,作为台湾外交部邀请的国际媒体参访团的一员,我踏进占地面积686公顷的台湾新竹科学园区。

一栋栋半导体厂房的色彩单调,但成群走在街上、坐在树荫下聊天及抽烟的年轻人,为园区注入了活力。两个画面看起来似乎一冷一热,实际上,冷峻刚硬的科技产业背后,本来就须要源源不绝的新鲜血液,才能保持创新动力。

不过,台湾科技业新血的流动是不是在放缓中?我最直观的感受,来自与20来岁的园区导览员的交流。

这名脸含稚气、戴着一副厚重眼镜的导览员,刚从知名学府的电机系毕业,如今在新竹科学园区管理局上班。他透露,虽然有同学在薪资待遇都不错的半导体企业工作,但自己和身边不少同侪都认为,薪水已不是求职首要考量,而是工作与生活平衡。

“我觉得生活过得舒服自在比较重要,不是那么在乎高薪。”

这句话,其实也是台湾年轻一代的缩影。台湾经济近年因半导体产业推动而在疫情下逆势成长,但人口红利的消退,某种程度上还是拖慢了经济引擎。同时,生活成本上涨、社会逐渐分化、竞争激烈的大环境,让年轻人开始产生无力感,转而寻求生活中的“小确幸”。

小确幸泛指人们对政治、经济等大环境没有信心,只求做一点顺心顺意的小事,感到小幸福就够了。

而从台湾半导体业者的角度来看,在产业蛋糕越做越大的背景下,少了肯努力拼搏的年轻人,意味着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,缺少有力支撑和后劲。

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曾说:“我们的年轻人必须体认到他们将是改变台湾社会的关键力量。”

如果没有这种体认,台湾的未来难免会蒙上一层阴影。

赞一下
(0)
0%
赞一下
(0)
0%

相关栏目推荐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