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论:从经济面看人民币的转型与发展

时间:2022-11-01 12:40内容来源:联合早报 版阅读:新闻归类:观点评论

来源:台湾《工商时报》

工商社论

人民币近日的走势震荡激烈。对美元在岸价于10月25日跌破7.3元关卡,写下近15年来的新纪录;27日震央转向离岸价,当天盘中最多跌逾1000基本点。再隔一天,轮到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上台表演,报出的数字为7.1698,同样创下近15年的新低。各项指标人民币的汇兑价位调整速度之快、下修幅度之大,不仅相当罕见,也引起国际金融圈的高度重视。

关注的焦点之一,在于人民币贬值是短期的现象,还是大势所趋将持续进行修正。从短期的角度来看,人民银行对于目前价位的看法,显然认为已经贬过了头,频频透过“喝咖啡”等方式,约谈并警告部分金融机构不可恶意放空,还调整了跨境宏观审慎调节的参数,将其放大,希望透过扩大资本的流入,来避免人民币继续贬值。

从结果来看,人民币兑美元汇价的跌势,似乎并未因人行出手护盘而停了下来。分析其原因,主要的因素之一是,外资持续的抛售人民币金融商品。举例来说,据大陆官方统计,9月份境外资金已连续八个月,对中国的债券进行抛售,整个月减持部位达人民币707亿元、持有比重因此降至9.4%,是历来最长的减持纪录。而由于人民币明显的贬幅出现在10月,显然抛售债券等商品并汇出资金的态势,仍在持续进行中。

债券是对利率最敏感的金融商品,根据市场预估,美国联准会今年之内,还有5~6码调升利率空间,所以因利率的不对称导致资金流出,并使人民币承受贬值压力的情况,恐怕到年底甚至明年初,都难以改变。

另一导致外资选择汇出的原因,就是对经济的后市发展打上了问号,这个问题,相较于资金逐水草而居式的移动,更值得正视。大陆官方对此应是了然于胸,近期人民银行提出的“治标”手法之外,银保监会也对人民币贬值问题发表了谈话,并把重点摆在经济的发展上,强调大陆经济长期看好的趋势不变,现阶段的不稳定因素,均属短期现象,“人民币市场地位与长期走强趋势,均不会改变。”

坦言之,如果人民币是涨或跌,主要取决于美元强弱或中美之间的利差高低,那么,中国不只沦为金融游戏的场所,也代表本身经济的基本面太过脆弱,难以支撑本国货币的表现。如从经济的角度看人民币的发展,我们认为,以下两大趋势值得重视:

首先,人民币在全球的货币交易比重明显上升。根据国际清算银行(BIS)10月底前完成的统计,人民币交易比重于4月时上升至全球第五位,占比7%,虽不大,但相较于2019年同期,成长幅度高达85%,相当惊人。造成此一现象的原因,与俄罗斯遭到国际制裁,转向扩大改以人民币交易有关,但不容忽视的是,中国本身推动人民币国际化,同样在有计划的执行中。

例如,配合年初正式成立的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际协定(RCEP)”,人民银行对协定内的国家,将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;对内方面,包括上海、北京、海南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自贸区或自贸港,则透过中资商业银行,扩大以人民币为国际贸易交易货币的试点计划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也利用此一机会,对交易与贸易之外的人民币国际化,做了更多的尝试,例如,在香港与莫斯科双重上市的俄罗斯铝业,即在俄国境内发行了人民币40亿元的公司债。

其次,不能忽视人民币在数字化上的转型。同样来自BIS的报告指出,中国在跨境中央银行数位货币(CBDC)的实验上,数量与交易量均为全球第一,日前包括BIS(香港)创新中心、香港金融管理局、泰国央行、阿联酋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宣布,已于平台上完成四地央行数位货币的首次交易测试,共有20家商业银行参与,整个期间的结算金额,折合人民币超过1.5亿元。

事实上,中国人民银行2014年已开始研究数位货币,到上述跨境支付结算项目完成,已发展了八年。近年来,之所以如此积极的推动货币转型,根据主要研究机构的观察,与中美之间的金融战有关,即“美元的武器化促进了人民币的国际化”,且不容忽视的是,中国对于成为此一全新平台的主导者,具有强大的企图心。

赞一下
(0)
0%
赞一下
(0)
0%

相关栏目推荐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