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论:原油大战开打 保市?保价?

时间:2020-03-10 08:30内容来源:联合早报 版阅读:新闻归类:观点评论

来源:台湾《经济日报》

由于油国组织与俄罗斯等伙伴国(OPEC+)6日部长会议协商破局,减产破功,国际油价当天便重挫近10%;周末沙特阿拉伯决定从4月起大幅降低对亚、欧、美的官订售油价格,并将逐步增产,这意味国际油价战将全面开打,于是油价9日一度重挫逾25%,逼近每桶30美元,之后跌幅才稍缩小。与今年初每桶近70美元的水准相比,跌幅已经过半,完全符合“空头市场”的标准。油价是否就此江河日下?

探讨油价走势,当然要看供给与需求,而在这一波跌势中,供、需双方面显然都遭遇重大利空。在需求面,由于新冠肺炎扩散,导致供应链大断裂,工厂停止生产,飞机航班取消,民众不愿出门,消费意愿低落,使燃料与石化两大项原油需求都将剧减。

需求看衰,产油国自然想要调整供给,即“减产保价”。依据目前OPEC+的减产协定,每日共减产210万桶,效期到3月底截止。为因应需求面的不利情势,于是以沙特阿拉伯为首的中东产油国建议将现行协定延长到今年底,而且在4-6月需求淡季期间每天再减产150万桶,结果因俄罗斯拒绝而使谈判破局;影响所及,不仅OPEC+不会扩大减产,连原有的减产协定也将于3月底终结,所有参与国4月起将自由生产,这一下情况当然严重;再加上沙国随即决定增产、降价,油价暴跌毫不意外。

其实过去一年来国际油价已经明显呈现易跌难涨的基调。去年4月美国扩大制裁伊朗石油出口,9月沙国石油处理设施遭到攻击,及今年元月伊朗高级将领遭美军无人机击毙,都曾刺激油价冲到每桶70美元上下,但很快就回跌到50-55美元附近。究其原因,至少有三。第一,全球环保意识抬头,尤其是针对气候变迁,对减少石油等燃料的消费已形成共识,且开始逐步落实;第二,全球景气偏弱,使石油需求随经济成长而自然增加的势头减缓;第三,美国页岩石油产量激增,使美国从第二大原油进口国转变为自给自足,一旦油价上涨便立即增产。正由于油价面临结构性与基本面的利空,即便因地缘冲突升高导致油价急涨,但很快又会回跌。

展望油价后市,最大的不确定因素还是新冠肺炎疫情发展。由于疫情在短期内便获得有效控制的可能性不大,需求欲大不易;再加上减产协定即将结束,OPEC+的产量将易增难减,而且春天又一向是需求淡季,因此短期油价压力沉重。一旦疫情再度扩散,每桶30美元也难以成为最后防线。

然而供需会影响价格,价格也会影响供需。毕竟“油价战”只是手段而非目的。沙国扬言增产,打的是“震撼”策略,希望以最快速的行动,对俄罗斯及其他产油国造成最大的痛苦,藉此将各国拉回谈判桌,然后再恢复减产。何况减产协定虽然结束,但OPEC+的产量并不会增加到减产之前的水准,因为大部分OPEC+国家目前已经接近全能生产,只有沙国还能每天增产逾100多万桶,大公国与俄罗斯可以每天增产逾10万桶,因此供给量并不会太多;而且油价重挫后,美国页岩石油业者也将自动减产;同时进入夏季后,原油需求量也会出现季节性回升。有了这些支撑因素,油价在中期间并不会江河日下,每桶50美元上下应是均衡价位。

至于长期间,油价走势仍是易跌难涨,这主要是由基本面、结构性因素所主导,因为石油占全球能源供给的比重已持续下降,油国组织垄断市场、主导油价的时代已一去不返。产油国减产,地缘冲突升高,只会暂时激励油价冲高,而无法维持油价居高不下。短暂动荡,长期缓跌的格局已定。无论“减产保价”,还是“增产保市”,种种策略性操作终将徒劳无功。油价下跌,通膨压力下降,可支配所得提高,这对国内经济与消费者而言,也是一大福音。

赞一下
(13)
92.9%
赞一下
(1)
7.1%

相关栏目推荐
推荐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