韩咏红:冠病疫情 对中国崛起的两种看法

时间:2020-02-21 08:57内容来源:联合早报 版阅读:新闻归类:观点评论

●冠病19疫情

早点  北看记

韩咏红

2019冠状病毒疾病的暴发,对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外界对中国崛起的信心会带来什么影响?

在中国公开指示“全力做好防控工作”刚过一个月,武汉“封城”近一个月的此时,中外不同群体对以上的问题,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论点。

一种看法认为,冠状病毒疾病暴露出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严重不足,17年前中国为沙斯付的学费都白交了,官员依然麻痹大意,依然可能存在瞒报,拖累武汉人民、湖北省乃至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生活都付出沉重代价,还导致病毒传播到境外与国外。

这派看法认为,经此一役,国际社会将看到中国的脆弱,对中国崛起的看好度将大打折扣;中国的经济巨轮骤然“静止”对全球产业链造成的冲击,中国旅客不出门对他国旅游业的打击,都将深深敲响警钟,让国际企业明白切不可把鸡蛋都放在中国这一个篮子里,失去信心的中国本国企业与精英也会加速外流。

第二种看法则截然相反,认为在最高领导人一声令下以后,中国展现出强大的动员力、决心与掌控力。一方面多地迅速执行“封城”,限制人员流动等防疫措施迅速深入到各地基层、农村等社会的毛细血管;另一方面,3万多名医务人员从全国各地驰援湖北,中国只费了十几天就建好两家医院。尤其惊人的是,一系列强烈甚至极端的封控措施,在一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得到相当有效的实施,大部分民众愿意服从与配合。按照美国《纽约时报》估算,全中国约7亿6000万人口生活在某种封控中,这一数据在这一派人士眼中,恰恰说明中国体制之强大以及最高领导人权力之牢固——美国鹰派、台湾独派等指望看大陆出洋相者肯定“惊呆了”,“他们内心都在发毛!”

两种相反的解读,反映的是两种不同视角,犹如形容一个杯子究竟是半空还是半满,是个永远没完没了的争议。

那么上述两个观念哪个更靠谱呢?客观而言,两者都有依据。

前者部分预言估计将成真:国际企业将加速产业链的重新布局、分散投资、避免过度依赖某个单一市场,相信也会有更多中国的经济精英把资产、子女甚至把自己都送到外国去。但中国的政治与社会稳定也不会因此而动摇,在疫情过后,经过这场风浪的领导层将以实际努力填补公共卫生机制上的短板、堵漏洞。与此同时,中国现行的一套国家动员体系与管制手段因再次被证明为有效,仍将持续下去。

这不,在一个月的密集奋战后,中国境内疫情一再出现积极信号,2月19日的新增确诊病例为394例,较此前一天的1749例出现断崖式下降,预示着“持久战”将走向“歼灭战”。北京和成都本周开始出现久违的堵车,民众欢欣雀跃、奔走相告。

眼下,中国中央与各地政府除了要继续应对疫情歼灭战,“复工战”也迫在眉睫。今年的超长春节结束后,各地理应在11日复工,但进度迟缓。中国媒体普遍引用的数据称,截至2月16日全国复工率仅为42%,大量中小企业面临着外地工人返工难、交通物流不畅、产业链配套难等问题。

中国这部大机器能否赶紧恢复运作、经济赶紧回弹,决定了它今年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,更将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与供应链的信心。苹果公司几天前宣布,受中国疫情拖累,将达不到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目标,苹果的代工厂富士康也否认有目标在本月底恢复五成产能。这只是外企受影响的冰山一角。

当然,即使没有这场冠病疫情,因中美贸易战、中国自身成本高涨等原因,国际产业链的重新布局本来已在进行中。2019冠状病毒疾病将加速原有的变化,但不会挫伤中国发展的大势。如同这些年走过历次波折与灾难一样,中国将翻过这一页;但也正如历次波折灾难都有无辜人们受到损害,在这次疫情中付出了代价的人们,尤其那2000多个逝者的亲人,所承受的永久损失与伤痛,不论未来个人或国家取得怎样的经济成就,这份损伤都难以弥补。

赞一下
(74)
84.1%
赞一下
(14)
15.9%

相关栏目推荐
推荐内容